【世界时快讯】惊艳全球的南宁的“陶”文化!

广西素有“红土之乡”之说,诞生在这里的红陶,是中国最早的陶器品种之一。早在九千多年前,生活在邕江流域的顶蛳山先民就学会了原始制陶技术,他们就地取材,加工陶土,制成陶坯,再压印、刻画、堆饰出简单的纹饰,最后露天烧制成原始的陶器。

现在,人们把这样取材于南宁本地、制作技艺有南宁特色的陶器,称之为“南宁红陶”。穿越近万年时空,红陶之窑里土与火的激情一直生生不息,锻铸出一个又一个红陶艺术的精品。


【资料图】

这位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者名叫卢权智,是土生土长的南宁人,和红陶一样朴实坚韧的他,却是让这片红土地上的窑烧艺术走向世界的第一人,红陶凝聚着他对故土的满腔热爱和无限深情。

上世纪80年代,学习书画和雕刻的卢权智两次应邀到德国举办个人画展,并在欧洲开始研究现代陶艺。1989年,他从欧洲游学归来,确立了以红陶为母本的“大型陶艺”研究与创作计划。1992卢权智倾尽家财在南宁郊外的南晓镇响水坡买了十多亩地,建立了自己的艺术研究和创作基地——“古榕山庄,从此开始了至今从未停下的大型红陶创作之路。

不仅仅满足于“大”的卢权智还创新运用现代镂雕技术在大型作品上进行整体镂空,仅通过细小的线条支撑数百斤自重的花瓶,突破了传统制陶的技艺极限,开创了“大型镂空艺术”陶土作品的历史先河。

在卢权智多年的坚持下,如今的南宁红陶已经从壮乡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,2008年北京奥运会、2010年上海世博会、2018年中国南宁园林博览会都有卢权智大型红陶艺术的出现。中国国家博物馆、中国美术馆、2008北京奥组委、中华世纪坛等以及诸多国家和地方的机构都收藏了卢权智的作品。2015年,南宁市政府在南宁博物馆一楼主厅设立了卢权智红陶艺术专题馆。

从“百福”到“百态”,从100个葫芦到500张面具,卢权智有着宏大的规划。破极限,求极致,创巨作,成经典。红陶沉韵,浴火大成,匠心所至,还看今朝。

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,特别定制了一份坭兴陶的“团结和谐纪念瓶”作为回赠中央代表团的纪念品。而这个重要的制作任务,就落在了坭兴陶填泥工艺守护者、“雕刻达人“刘俭刘俭的身上。

团结和谐纪念瓶场景丰富,既有山水风景,也有人物雕刻,十分考验雕刻师的技术,因为涉及到大型坭兴陶作品雕刻,制作难度之大、耗费时间精力多,在坭兴陶雕刻中较为少见,一般的工匠不敢轻易接受这个任务。

手握刻刀,身体微微向前倾,全神贯注地雕刻作品,这些动作刘俭重复了37年,她耐得住寂寞,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。在经年累月的坚守中,她潜心钻研,积累了深厚的绘画和雕刻功底,完成了一幅幅要求严苛的作品。

通过慢慢揣摩,慢慢领悟,刘俭渐渐小有名气,而对填泥工艺的执着,依然是流淌在刘俭血液里的坚守。而刘俭对坭兴陶的启蒙,来源于这个小院。

在小院收获的温暖的童年回忆给予了刘俭一生不断向前的力量,她也从老一辈的手艺人手中接过接力棒,将那些老师父们口口相传、手手相授的珍贵技艺,从她手中继续传承下去。作为见证过坭兴陶从起步发展到繁荣的坭兴艺人,刘俭深知创新的意义,刘俭花更多的时间去挖掘探索坭兴陶创作更多的可能性。

每一件令人瞩目的作品,都经过匠人手下的千锤百炼;每一件动人的作品,都蕴藏着匠心与技艺积淀的温度。,刘俭为追求心中完美的天工之作,不惧枯燥与漫长,执着坚守,不负时光,成就了作品,也成就了自己。

更多精彩内容,敬请关注

今晚21:20广西卫视《民族文化》!

关键词:

推荐阅读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大西洋印刷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2   联系邮箱: 562 66 2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