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……”千年之前,黄河便与文化结缘,既灌溉了华夏大地,更滋润着民族之魂。千年后的当下,作为黄河流域唯一的出海口,传承弘扬黄河文化,讲好“黄河故事”,山东使命重大,责任艰巨。
2023年,山东全面启动沿胶济铁路线、沿黄河、沿大运河、沿齐长城、沿黄渤海“四廊一线”文化体验廊道建设。黄河文化体验廊道作为山东“四廊一线”建设的重要线路,在弘扬黄河优秀传统文化,带动沿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上都发挥着“关键秘钥”的作用。
(相关资料图)
以黄河文化体验廊道为轴,传承守护黄河文化遗产,山东正在讲好“黄河故事”。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。近年来,山东把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摆在突出位置。
在文物保护方面,实施定陶汉墓、济南明府城等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,做好焦家遗址、铁门关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。推动黄河干支流线性文化遗产廊道建设,对东平湖三河六岸、济南百里黄河遗产带、入海口盐业遗址群等重点区域进行集中连片保护……由此,文化体验,不仅是书籍里、纸面中的“谆谆教诲”,不仅是口口相传和耳濡目染,而今成为身体力行的实践。
在非遗保护方面,加强对“尧的传说”“泰山传说”“祭孔大典”等涉及中华民族文明发源、文化发祥重点非遗项目的研究保护,促进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合作……连绵不断、生长壮大,熠熠生辉的黄河文化保护,让活态的、开放的、流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在齐鲁大地能够得到接续发展,由此将文化的种子深深埋入人民心里,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
黄河文化,既要继承弘扬,更要创造性发展。让黄河“活”起来,让文化“火”起来,是新时代山东打造文化廊道的必由之路,更是擦亮“好品山东”金字招牌的生动实践。
黄河文化发展与传承,绝不是单纯的形式转化,而是对传统黄河文化的再挖掘、再创造、再凝练、再诠释。近年来,山东把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摆在突出位置,细化实施方案,完善推进措施,在系统保护、科学保护上下功夫、求实效,用情用心,讲好“黄河故事”。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,山东文艺工作者聚焦黄河文化主题,充分运用舞台艺术、美术创作、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等方式,加大传播弘扬力度,彰显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。据悉,在舞台艺术创作方面,山东文艺工作者们推出了吕剧《大河开凌》、山东梆子《梦圆黄河滩》、杂技情景剧《强渡黄河》、儿童剧《一船星光梦》《黄河滩的孩子们》等一批优秀作品,大型交响音乐会《黄河入海》深受好评;在美术创作方面,组织山东书画名家赴黄河沿线进行采风写生,举办“黄河入海流·山东省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”……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,满足了观众当前的审美需求,让观众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探索之心得以释放,才会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。
齐鲁再创期冀,就要让更多的群体参与到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,特别是年轻群体,以他们最爱的方式吸引其“沿着黄河遇见海”。东营利津县黄河北岸上的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,来往的人群中,年轻人的比例较为突出,如今有很多年轻人对剪纸艺术非常感兴趣,尤其是周末,很多家长会特意带着孩子来到这里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就要创新表达形式,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,适应群众审美。而今,山东努力让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,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,不断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。
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创新,同理,赓续黄河文脉,当与时俱进。黄河文化源远流长,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“根”和“魂”,是山东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。
以廊道建设开创文化开放交流新局面,以齐鲁之力提升文化价值。近年来,“黄河大集”、山东春晚、“元宵盛宴”等山东文化名片不断出圈,传统文化与当代潮流的“碰撞”“融合”正如火如荼,在世界各地积累了为数众多的粉丝,也成为了山东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。
以黄河文化体验廊道为轴,打造“黄河大集”文化展示平台,持续推进中外文化交流碰撞,向全球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。山东将“黄河大集”与2023山东春晚、山东网上年货节等有机融合,举办“好客山东贺年会”云端购物节、“黄河大集”老字号网上年货节、“黄河大集——年货节”等活动,开展“年货大集”直播嘉年华,建立“电商带货+广播带货+电视购物”融合联动平台,整合山东特色好品、好年货供应链,满足更多地方民众享受山东品质好货的需求,也将让“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”成为更多消费者的认知。讲好新时代“黄河故事”,山东正在把黄河文化用更多智能化、数字化手段、技术、应用呈现展示。在此带动下,很多沉睡的文旅资源活力转身,“沿着黄河遇见海”正成为“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”新体验。
在齐鲁大地,多向发力,创新做好黄河文化资源的保护、传承、弘扬入手,赓续黄河文脉,讲好新时代“黄河故事”,如雨润心田般,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,增益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。(文/苗瑞祥)
闪电评论,欢迎投稿!
投稿邮箱:qilushiping@iqilu.com
关键词: